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春城青聚·智启新程”2025年科技情报新青年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青年人才工作委员会年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5-10-20      作者:      点击:

 

        10 18 日, 2025 年科技情报新青年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青年人才工作委员会年会在吉林长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青年人才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工程》编辑部主办,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委员会、《情报科学》编辑部承办,吉林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大数据管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情报学 + ”研究生学科交叉融合学术交流中心协办。会议邀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业界的科技情报学者与工作者,提供老中青直面交流的对话场域,构建产学研用的协同生态,推动 智力成果的落地转化,激发代际传承的创新活力。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军主持。王莉军向全体参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与会嘉宾和会议议程。

(王莉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会议伊始,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赵军、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戴国强、吉林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创始人、《情报科学》名誉主编靖继鹏教授分别致辞。赵军书记指出,科技情报工作是支撑科技决策、驱动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应对公共危机的“尖兵耳目”。从追踪全球科技前沿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到维护非传统领域安全,科技情报的作用无可替代。赵军书记期待以此次会议为纽带,激荡思想火花、培育青年力量、推动跨界融合,为情报新锐提供成长沃土和创新火种点燃的交流平台。

赵军,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戴理事长指出,科技情报事业正站在守正创新、跨界融合最关键的节点,不仅需要凝聚所有科研院所、产业机构和高校研究的协同力量,更需要青年代际接过创新的接力棒,为情报学科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戴国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

靖继鹏教授强调情报学科与社会、经济、学术发展紧密结合,选题与时代环环相扣,鼓励青年学者抓住时代脉搏,走在研究前沿。他指出,“情报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个青年学者传承与时俱进、不畏困难的精神,保持情报学界互相帮助、善意竞争、互相提携的传统,携手共拓情报学科新版图。

(靖继鹏,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创始人、《情报科学》名誉主编)

本次会议设置获奖青年讲坛、智能情报工作、情报技术探索以及情报技术应用4个论坛以及2个座谈环节。获奖青年讲坛是科技情报新青年学术会议的品牌论坛,由青工委具有影响力前辈及青年学者的报告组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晰巍教授、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魏忠宝研究员、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邓君教授分别主持。报告嘉宾为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李贺教授,南京大学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青年情报科学家巴志超,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明园晨晖学者、青年情报科学家、青年托举人才贺国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青年情报科学家霍朝光副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青年情报科学家余厚强副教授。

李贺教授以“本草典籍整理、知识组织与智慧化建设研究”为主题,立足吉林大学本草典籍数字化研究团队,解析本草典籍整理、知识组织和智慧化建设过程,展示了项目概况、研究进展、阶段问题及未来方向,为青年学者从事数字人文和冷门绝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带来了新思考和新航向。

巴志超助理教授聚焦多源数据驱动新兴产业前沿科技耦合计算与协同创新思考,他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成为当今“大科学”重要特征,是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科学-技术关联探测方法和网络耦合模型与方法。

贺国秀老师分享了一种无需训练的面向长上下文问答的大语言模型协同推理框架,引入RAG 模块并设计了Shadow-LLM,提高了LLM的长上下文问答性能,同时保留了原始的注意力机制和位置编码设置。

霍朝光副教授介绍了科学预测研究背景与意义、内涵、面对的困境与机遇,从科学预测视角辨析科学预测概念,讲解了学科主题关系预测,以及在跨学科引文推荐、学科主题推荐和跨学科主题推荐等方面的具体研究与应用。

余厚强副教授分享了科技情报事业中的替代计量学研究,明确指出数字环境下替代计量与传统计量共同服务于科技情报交流与利用的根本使命,从面向学者、管理、公众三个维度揭示了替代计量学对科技情报多元价值的开发路径。

智能情报工作论坛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步一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系副教授程齐凯共同担任联席主席。报告嘉宾为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LEE KyongHa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姜婷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璐、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叶东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陈洪侃。

Kyong-Ha Lee教授围绕AI技术展开报告,介绍了其在将AI应用于远程功能设计、数据代理优化系统、产品质量搜索提升,以及生成式AI论文等方面的探索,阐述了ChatGPTAI工具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并希望能够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共建智能科学系统。

姜婷婷教授分享了团队的前沿探索,涵盖人机交互、算法模型与跨界创新等多个关键领域,聚焦"具身认知与体验测量实验空间"研究。从理论根基、构建过程到全方位的观测特性,展开深入解读,描绘了该空间在驱动多学科融合方面的巨大潜力,强调该空间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共同资源平台,并发出热情邀约,期待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挑战前沿研究难题。

赵璐助理研究员汇报了多链融合产业情报分析的相关探索,提及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背景下,现有产业分析存在响应时效慢、挖掘精度不够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整合多链条数据、构建细粒度技术竞合分析系统、以及服务多元主体决策的方法论与建构实践路径。

叶东宇博士以可解释视角下基于强化学习+LLMs的情感分析研究为题,介绍了情感分析的定义、应用、方法演变及当前面临的黑箱问题,阐述可解释情感分析及大语言模型的相关研究方法,展示了GRPO算法对比、消融、敏感性等多类实验结果,展望未来可通过多代理方式优化反馈、实现跨领域迁移。

陈洪侃博士针对科学文献指数级增长下传统热点识别方法存在的滞后性、依赖参数设置等问题,提出基于 ELO 模型的热点识别方法,并以碳纤维领域为实证研究对象,解析ELO模型优势,论证了部分关键词的弱信号问题及演变趋势。

情报技术探索论坛由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杨波教授和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兴浩共同担任联席主席。报告嘉宾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徐硕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位通,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本科生代云松,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博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凌霄。

徐硕教授系统梳理了科学-技术-产业互动高质量数据集的构建流程与应用实例,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涵盖“关联-互动-协同”三个层级的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高质量数据集的核心构建技术与多元应用场景,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愿景。

位通助理教授系统梳理了国内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大规模文化遗产图像分析与利用”为主题,介绍了“文本显性介质”与“图像隐性介质”两个典型项目,阐释了研究方法与应用前景,并重点展示了格图智能数据化平台。他指出,该平台为人文学者提供了坚实的模型底座,并有效降低了模型训练的技术门槛。

代云松分享了医疗问答领域大模型幻觉识别与消弭研究,详细介绍了幻觉评估数据集构建、大模型幻觉及细粒度识别、幻觉消弭的训练方法和测试结果,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应用于医疗问答领域的卓越潜力。

张博文硕士展示了中长篇小说高潮章节自动识别的新方法与实证过程,结合关键元素提取和深度学习模型,融合章节内部的静态情节信息和章节之间的动态变化信息,有效识别了中文长篇小说的高潮章节,为中文小说自动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和方法。

郑凌霄博士分享了一种创新的智能验证框架,即通过对复杂断言进行精细的逻辑分解,从而实现高效验证。同时基于逻辑分解的复杂断言智能验证过程,提出两种研究方法:一是机遇逻辑引导的复杂论点解耦方法,能将错综复杂的论点抽丝剥茧、化整为零;二是基于动态推理路径的复杂论点验证方法,能灵活模拟多种推理可能性,共同确保验证过程的严谨与智能。

情报技术应用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韩涛研究员、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沈旺教授主持。报告嘉宾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牟冬梅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马续补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嘉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浩峰、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思捷。

牟冬梅教授以“医疗大数据与情报学的跨界融合”为核心议题展开系统论述。从政策引领、数据基础、技术驱动与范式变革四个维度,全面梳理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宏观发展图景,介绍AI与大数据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前沿应用,指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点方向,深刻剖析了医疗大数据多源异构带来的现实挑战,并分享了其在健康数据整合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马续补教授的研究直指社科领域数据复用率低的核心难题。在核心方法上,通过跨领域对比清晰界定了社科数据复用的独特性。在关键实验中,分析社交线索的类型以及位置如何影响复用行为,并进一步依据用户行为模式,成功设计并验证了一套个性化的社交线索呈现方案。

陈嘉文博士聚焦“师生合作论文中的第一作者署名的多维度分化研究”议题,针对师生间论文署名上的认知差异与现实矛盾,利用公开数据集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占比随着全球科研合作模式的演进呈上升趋势,学生一作与师生合作论文总量、机构学术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对于优化科学合作中的成果署名和激励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王浩峰硕士分享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技术主题体系自动构建方法,指出传统人工及现有模型方法存在精度不够、可解释性差、计算成本高等不足,阐述了其从利用大语言模型的内在知识进行层次抽样、主题生成、主题关系判断、森林构建等研究及实验,并从结构准确性与语义表征能力维度设计了评价指标与对比实验,展望未来还将在主题抽取与层次关系发现过程耦合等方向深入探索。

赵思捷博士直面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核心挑战——数据合规,精准切入当前政府监管与企业实践的关键痛点领域。研究通过构建合规评价指标体系、隐私知识大图等成果,清晰指明了从数据合规理论认知到企业实际操作的跨越路径,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杨波教授主持第一轮座谈研讨。霍朝光、李杰、林兴浩和吕颜四位青年学者以“AI时代情报研究与工作”为主题进行探讨。内容涵盖了AI如何重塑情报工作流程、如何应对伦理挑战以及未来学科的前瞻性思考,为与会学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均胜研究员主持第二轮座谈环节,本环节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创新,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姝璇、岳子桐,硕士研究生候怡凌、高茜,本科生姚耐臣围绕“AI对学术创造力的影响”话题,通过“角色扮演”依次从读者、技术应用开发者、论文撰写者、期刊出版商以及政策制定者5个视角展开深入研讨,展现了青年学者多维度审视前沿议题的批判性思维与蓬勃的创新活力。

本次会议沙龙特别设置了4次精彩的“学术盲盒”活动。与会人员通过盲盒设置的交流题目,在学术探索、职业成长及领域热点等话题上展现了青年人的风采。现场思辨火花四溅,交流互动频繁热烈。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张卫东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代表会议承办方,向莅临本次盛会的全体嘉宾同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并对青年才俊的未来成长寄予了殷切期望。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邓君教授挥洒妙笔,以独特的漫“话”会议形式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通过一幅幅专属定制漫画,将20个报告,2场座谈以及4个学术盲盒活动的精彩瞬间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学术画卷,从“信任”“明灯”“传承”“碰撞”“桥梁”5个方面再次由衷感谢全体专家和青年学者们的无私分享和大力支持,期待大家日后能再聚春城,共叙学术情谊

最后,会议举行交接仪式。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青年人才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志辉研究员将2026年会议主办权移交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举办方代表程齐凯副教授向全场嘉宾发出热情邀约,表示武汉大学将精心策划,力争将明年的盛会打造成开放、前沿、高效的学术交流盛会,欢迎大家明年相约武汉,共襄学术盛举。

(刘志辉,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青年人才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次会议聚焦科技情报领域的新锐方向与前沿技术,以深度研讨、跨界交流、知行合一为鲜明特色,开创“以真问题驱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全新范式,为青年学界与业界同仁构筑了高效的互动平台与合作高地。会场内思想自由碰撞,研讨气氛热烈,充分点燃了每一位与会者的科研激情与创新潜能。青年人才是科技情报事业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和战略储备,期待广大青年学者肩负新时代使命,敢为人先,探索未知之境;勇于开拓,扩展全新研究版图,为构建赋能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情报事业新格局贡献卓越智慧与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