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下凝共识,松花江畔启新程。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要求,严格落实中国高质量 MBA 教育认证(CAMEA)新标准中 “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核心指标,推动专业学位教育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8 月 21 日,“数智 C³-吉林大学 MBA 案例项目共创研习营” 开营仪式在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有限公司隆重举行。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萍,吉林大学 MBA 教育中心主任张公一教授,副主任张越、林晶,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系尹苗苗教授,MBA教育中心学生事务工作办公室于琦老师,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广臣,吉林研程文旅、吉林市东昇模具等企业代表,以及吉林大学的师生团队、企业高管团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聚焦案例教学创新、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时刻。仪式由林晶老师主持。

开营仪式上,王萍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吉林大学作为全国 MBA 教育的标杆力量,在案例教学与研究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案例教学传统,构建了特色资源体系,更依托“吉林大学管理案例科创服务平台”打造了“案例开发与研究—教学应用与创新—产业服务与赋能”的闭环机制,将案例优势转化为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核心动能。此次“数智 C³ 案例项目共创研习营”的启动,是吉大 MBA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其“案例+认知+共创”的研习路径,多元化研习主体和研习对象的构成机制,将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契合,充分彰显了吉大 MBA 教育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为全国 MBA 教育探索产教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张公一教授代表吉林大学 MBA 教育中心发布 “数智C³-吉林大学MBA案例项目共创研习营” 核心方案。他立足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发展与赋能区域经济需求,指出吉林大学 MBA 教育以案例建设为桥梁纽带,深度链接校际、校企、政研和广大校友合作网络,以培养“把握新时代机遇,着眼新发展格局需求,具有思想力和实践经验的卓越管理人才”为使命,依托深厚的案例教学积淀及具有独特功能性的管理案例科创服务平台,已构建起 “人才培养-研究创新-学科建设-产教融合”良性循环的案例生态。谈及研习营设计,张公一教授强调,C³ = Case × Cognition × Creation,意为:以“案例”引发“认知”,以研习实现“共创”,旨在通过对标中国高质量 MBA 教育认证(CAMEA)新标准,以案例孕育智慧,以认知驱动创新,以共创催生实践,三者形成乘数效应,让产教融合价值实现几何级跃升。这一项目是吉林大学 MBA 教育践行“专业引领+实践导向+区域赋能”育人理念的关键举措,通过“策源营—探研营—共创营”三阶段,实施1+1+1+N的研习模式,即“1个课题团队+1次研习活动+1份案例成果+N项资源链接”的闭环模式。将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实践需求深度对接,既是对中国高质量 MBA 教育认证(CAMEA)新标准的积极响应,也是服务吉林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管理人才的重要探索。
他进一步指出,研习营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造“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企业服务、资源共建”四位一体的协同平台,未来将以首期智能制造专项和数字文旅专项的研习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吉林重点产业领域,形成系列化校企共创项目矩阵,持续为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吉大力量”。

作为承办方代表,吉林大学EMBA校友、星云化工董事长于广臣对研习营的启动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校的智力赋能,星云化工作为吉林市本土企业,始终关注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此次携手吉大MBA教育中心,既是对母校教育事业的回馈,也是企业获取创新思路、链接优质人才的重要契机。未来将全力保障研习营推进,提供优质实践场景,推动校企从“案例共创”向“成果转化”延伸,实现校地企共赢,为吉林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后,首期智能制造专项研习营团队的学生代表汇报了研习计划,指导教师和同学们与星云化工的管理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开营仪式至此圆满完成,“数智C³-吉林大学MBA案例项目共创研习营”正式拉开帷幕。首期智能制造专项师生团队随即在星云化工开启了全面的企业实地调研,深度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案例开发与实践探索。

根据项目规划,研习营还将紧扣吉林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陆续推出更多特色方向,持续深化校地企协同,以案例共创赋能区域优势产业升级,构建覆盖多领域的校企合作研习矩阵。形成“校企协同—案例共创—成果转化”的可持续机制。吉林大学MBA教育将继续发挥平台功能和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独具特色的“吉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