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协办的“新兴技术应用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学术论坛,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南方经济》《数量经济研究》《求是学刊》和《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编辑工作者以及吉林省高校师生,共计7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蔡立东代表吉林大学向莅临此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期刊编辑及参会同学致以热烈欢迎,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蔡立东校长指出,本次论坛围绕“新兴技术与新质生产力”等前沿主题开展论坛交流,对于揭示技术发展规律、推动技术创新向“善”而行、更好服务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开幕式由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林辉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屹山、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坤、商学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赵军、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巍、商学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隋建利、副院长马捷、副院长王金明、副院长张小宇等出席了开幕式。

论坛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主旨报告,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的报告以“新兴技术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巍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周勇教授针对银行贷款风险评估难题,创新性提出通用辅助信息框架与增强GEE估计器,有效提升了预测精度并降低了计算成本。湖南科技大学刘友金教授以中国新能源汽车成功实践为例,深刻剖析“换道超车”背后“技术路径创新+政策支持+市场优势”的协同机制,强调产业政策对后发国家赶超的关键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倪红福教授则探讨了美国实体清单制裁如何通过供应链风险倒逼机制,促进中国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

第二时段主旨报告的主题是“数字技术与劳动力市场”,由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隋建利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张勋教授在测度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方法上另辟蹊径,利用企业招聘数据中对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文本,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新型测度方法。华南师范大学董志强教授通过实验揭示,大语言模型在招聘决策中与人类的一致性达60%,但人类更看重学历出身,而模型更关注实践经验。东北师范大学吕康银教授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可通过资本深化、就业结构升级等途径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负向效应在特定类型企业中尤为显著。中国人民大学刘宏教授基于长护险试点数据分析指出,该政策显著刺激了养老服务人员需求总量增长与技能要求提升,需求扩张主要来自新进入企业,技能升级则源于存量企业升级。

第二个环节是青年学者论坛,主题是“新兴技术与投资”,由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毅教授主持。来自宁波财经学院的黄旭副教授和来自吉林大学的孟宪春副教授、李金城副教授分别就数字经济对平台灵工收入的影响、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约束与宏观经济波动、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研究的前沿动态与主题演进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享。刘宏教授、董志强教授等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第三个环节是期刊交流会,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副主编赵东奎老师主持,《学术交流》副主编杜鹃、《求是学刊》执行主编李宏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主编秦卫波、《社会科学战线》经济编辑室主任刘雅君、《经济纵横》编辑部主任张佳睿、《当代经济研究》当代经济编辑室主任刘威、《南方经济》特约编辑黄旭、《中国林业经济》副主编齐文浩、《数量经济研究》编辑张佳琦等期刊工作者,围绕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为主题,对期刊重点选题、论文写作规范和审稿流程等进行了交流,为青年老师和研究生学术研究和论文投稿提供了指导。会议在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中圆满结束。